唐代初期的书法,以“初唐四家”——欧、虞、褚、薛最为知名。这一时期书法艺术极度繁荣,是一个书法人才辈出的时代。这一时期书法的繁荣,应该和唐太宗李世民关系重大。正是在他的提倡和影响下,唐代书法走上了鼎盛的时期,所以对于唐代书法的发展,唐太宗是一个不可不提的人物。同时,王羲之书圣地位在历史上的确立,也与唐太宗的推崇不无关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王羲之的书法在初唐时期风靡一时,几乎成为一种必然。
初唐的书法成就,主要表现在楷书、行书和草书上,同时也表现在书法艺术的理论基础研究上。孙过庭的《书谱》不仅是一部经典的草书作品,也是书法史上一部影响盛大的书法理论著作。
唐太宗李世民《晋祠铭》
图8-2 李世民《晋祠铭》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系唐高祖李渊次子,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在唐帝国首都长安发动的玄武门政变,并继承皇帝位,这便是唐太宗,年号贞观。唐太宗在位期间(626—649),不仅在治理国家上励精图治,显现出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而且也十分重视文化艺术和教育的发展。唐太宗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而且还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杰出的书法家。李世民行书,乃出自史陵,而后参学虞世南,追仿王羲之,终于笔力遒劲,遂为一时之绝。注重骨力,丰神劲拔,以真、行书为胜。《书小史》称其:“工隶书、飞白,得二王法,尤善临古帖,殆于逼真。”并且打破古人只有篆、隶、楷正书入碑的惯例,写下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块行书碑——《晋祠铭》。《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并序》,唐太宗撰文并书。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碑额高106厘米,上刻“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飞白书九字。撰书于贞观二十一年(647)七月,著录首见赵明诚《金石录石》。碑现存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内。此碑行书28行,行44字至50字不等。用笔遒劲,气势阔绰,诚如《石墨镌华》卷二所评:“全法《圣教序》《兰亭》而纵横自如”。清杨宾《大瓢偶笔》对此碑有这样的评价:“今观此碑,绝以笔力为主,不知分间布白为何事,而雄厚浑成,自无一笔失度。”清钱大昕言此碑:“书法与怀仁《圣教序》极相似,盖其心摹手追乎右军者深矣。”此碑书法浑然天成,笔画结实爽利,无做作之态,不仅书法艺术水准高,而且还首开行书勒碑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