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激烈变革的时代,救亡压倒启蒙,战争压倒和平。政治上,由专制开始走向形式共和;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渐为工商文明取代;文化上,传统的儒家文明正在走向现代文明。这一切,都成为陶行知一生活动和思想最生动的注脚。陶行知关于师范教育的探索和论述,不仅在当时振聋发聩,对于当今的时代,意义仍然十分重大。
首先,陶行知关于广义师范教育的论述,明确指出了教育不只是教师的事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不仅仅是对于教育的价值期待,一切从事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都应该明白自身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与责任。陶行知曾经列举了三种教育家:“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然而,这都不是理想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真正第一流的教育家,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前者需要打破一切的条条框框,不受任何价值、信仰、意识形态的束缚,秉持一种学术自由的精神,去探寻真相,追求真理。后者需要有放弃所有名誉地位与物质享受的决心与勇气,去到最需要教育家的老少边穷地区,实践教育改变社会的理想。陶行知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我国的教育,包括师范教育的培养人数、体制结构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站在“广义师范教育”的角度来看,他曾经极力批判的制度,今天部分还在积极推行。我们依然无所谓教育家办学,依然无所谓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系统培训。掌控中国绝大部分学校的,依然不是陶行知所期待的教育家,而是政府任命的行政官僚。在十八大的改革蓝图中,教育去行政化已经成为共识。在改革方向既定的前提下,如何摆脱管控思维的桎梏,还给学校一片自由的沃土,需要全体公民给予更加积极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