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的欧美文学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主要潮流。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是其思想核心,唯物论的反映论是其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而其社会政治主张则是改良主义。因此,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注意观察生活,分析社会,选择典型事件,透过集中的情节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这就形成了其突出的艺术特征即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具有相当的深度。但这个时期的诗歌因为形式的关系,在内容和创作特点方面依然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征,而不带有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
(一)裴多菲与爱国主义诗歌
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年)是著名的匈牙利民族诗人。他是匈牙利革命的领导者之一,他在投身革命的岁月中以诗歌为武器对压迫者和剥削者进行强有力的抗争,共创作了8首长诗和为数众多的抒情短诗,其中《自由与爱情》即“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中国几乎耳熟能详,妇孺皆知。长篇叙事诗《使徒》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通过对主人公锡尔维斯特一生遭遇的叙述,集中反映了匈牙利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专制暴政的仇恨,同时也歌颂了革命者为争取自由而斗争,为人民解放而献身的精神。
在诗歌形式方面,裴多菲继承了匈牙利民歌的传统,创立了自由明快的民族诗歌形式,为匈牙利乃至东欧诗歌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二)海涅的创作
海涅(1797—1856年)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同时他还是文艺批评家和政论家。海涅出身于莱茵河畔一个贫寒的犹太人家庭。由于叔父的资助才得以先后进入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20岁时开始诗歌创作,早期诗作有《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等组诗,这些诗作的内容大多表现个人的不幸遭遇和悲哀无望的爱情,反映了诗人个性受到压抑却寻找不到出路的苦闷。诗歌的体裁为抒情诗,也有一些出色的叙事诗和浪漫曲;形式方面,采用德国古老民歌的音调,纯朴而真挚。海涅的诗歌创作在19世纪40年代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海涅由于受马克思的影响,思想更加接近正在觉醒的无产阶级,因而其作品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著名的《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就创作于这个时期,其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时代的诗》的大部分也是这个时期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