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球运动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一颗闪亮的明珠,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见图19-3)。
图19-3 蹴球比赛
一、蹴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蹴球,原称“踢石球”,是古代蹴鞠运动的一种形式,后在满、蒙、回等民族中较为流行。蹴鞠所用的运动器材石球,早在西安半坡文化遗址发掘中就有实物发现。二千多年前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就是一名蹴鞠的好手。到了宋代,民间有专事蹴鞠的行会组织叫“圆社”,元代杂曲更有大量关于蹴鞠游戏的描写。到了清代,古代蹴鞠方法已大部分失传,只有在夹包、花毽等游戏中还可以看到蹴鞠二十五法中的一些影子。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下,有关方面对踢石球运动进行了挖掘、整理,在成为正式群众比赛的运动项目时,用了“蹴鞠”的“蹴”字,定名为“蹴球”。1991年、1995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蹴球被列入表演项目;1998年6月北京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首次将蹴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9年9月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解放军的22个代表队参加了蹴球比赛;2003年9月在宁夏银川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蹴球规则得到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使这项运动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至今这项运动的规模赛事越来越大,全国各地参加这项活动的人数日益增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二、蹴球运动的健身价值
蹴球比赛场上情况瞬息万变,每一次发球、放球、进攻、防守都包含着极强的战术意识,因此有很强的观赏性;蹴球比赛对场地器材的要求很低,在群众中容易开展,因此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和社会性;蹴球比赛要求运动员做到神情专一,有较高的控制能力、平衡能力和耐久力,因此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同时,蹴球比赛是通过双方运动员用脚蹴球、球体相互碰撞等技术进行的,其技战术的运用不仅要符合人体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原理,更为重要的是球体的碰撞运行与力学原理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具有很高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