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二、择偶与家庭的人际关系

字体:16+-

面对人们世世代代都在实践的择偶行为,社会学所关心的不仅仅是择偶对象的政治、经济、受教育程度、门第等因素,国外和国内的一些学者对择偶标准的研究涉及了广泛的变量。如乔题认为主要的标准有:性别、教育和智力、健康与相貌、经济状况、气质、年龄、持家能力、宗教等。巴斯概括了有关研究,发现择偶变量涉及身体特征、年龄、宗教、社会经济地位、智力、个性以及社会态度等。费舍则提出这些标准:他(她)爱你、你爱他(她)、性格、教育、健康、相貌、民族、职业、经济状况。李银河发现最受重视的标准有:年龄、身高、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与经历、容貌、健康。所有这些都与一个时代的心理、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有关。[3]

以上可总体归类为心理因素、人际关系因素、社会性因素等。在择偶理论中,人际关系是择偶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家庭的人际关系影响着人们择偶的结果。

(一)择偶理论的人际关系因素分析

1.历史前例理论

它强调在历史上普遍存在着由父母包办或由父母决定的择偶方式。“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实际上是两个“理想类型”的划分,现实生活总是这两大模式的混合。而恋爱关系能否得到父母或朋友的支持与认可,对恋爱关系的维持和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关于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四个理论:一是基于心理学平衡理论的转移性原则,如果当事人与父母关系亲密,而父母也喜欢子女的择偶对象,那么三个人的关系就是平衡的,当事人与对象的关系会更稳定、更易于发展;反之,如果父母不喜欢对方,那么三个人的关系就是不平衡的,当事人面临要么得罪父母、要么得罪对方的难堪(Parks,Stan,Eggert,1983)。二是降低不确定性理论,指出如果择偶一方得到对方家人或朋友的认可和支持,那么将降低双方关系的不确定性(Berger,1987)。三是社会互动理论,认为双方对降低恋爱关系的相对认可是基于“关键他人”的态度。别人越是认为他们是“天生一对”,他们就越可能将对方视为命中注定的“那个人”(Lewis,1973)。四是社会压力说,家人和朋友对择偶对象的认可,有助于维系其恋爱关系或防止其关系破裂(Levinger,1976)[4]。当然,现实中也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越是别人都不看好的恋爱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越是紧密、牢不可破。他们暗藏的意思是:我们必须把日子过好,让你们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