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超常儿童的称呼有多种,有的称其为智能超常儿童,有的称其为天才儿童,有的称其为早慧儿童,还有的称其为资赋优异儿童等,哪一种称谓更适合、更科学呢?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相关研究指出,“天才儿童”的称呼不合适,现已逐步淡出学术研究界,原因有二:一是他们认为,“天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似乎在教育意义上显得不那么重要,而且这种称谓有抹杀后天环境影响和后天教育的嫌疑;二是“天才”常常含有“超能力”的意味,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这些儿童都具有“超能力”。
“智能超常儿童”一词表达不够全面,因为有些发展超出一般同龄儿童发展的儿童不一定都表现在智能方面,还有其他方面的特殊表现。
“早慧儿童”似乎只是说明这些儿童是早期聪慧的儿童,那么他们长大后就不聪慧了吗?
“资赋优异儿童”更强调的是先天遗传的作用,如果真如此的话,他们需要后天的教育吗?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用“超常儿童”一词相对来说比较合适,所以现在我国在研究这类儿童时,基本上都使用“超常儿童”这一概念。
所谓超常儿童,是指那些在智能方面明显超出同年龄一般常态儿童的平均发展水平或者是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也就是说,“超常儿童”主要指两部分儿童:一部分是指那些在智能发展上明显地超出同年龄一般常态儿童的平均发展水平的儿童;另一部分则是指那些在某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这些特殊才能是同年龄儿童不具备或者发展明显不如他们的。
他们有的很小就能够进行阅读和写作;有的心算能力奇强,数学才能很早就有所显露;有的擅长绘画、音乐、书法或者诗歌等。我国历史上称这类儿童为“神童”,意思是说,这些儿童是老天、是神赐予的。我国古代被称为“神童”的,如唐代文学家王勃,他6岁即善言辞,13岁就著出《滕王阁序》;大诗人白居易五六岁就能够识声韵,10岁时已诗才出众。在外国,这样的儿童也不少,他们曾被称为“天才儿童”,如德国数学家C.F.高斯,他3岁会计算,9岁会等差级数求和公式;美国控制论创始人N.维纳,3岁能读写,14岁大学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