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第2版)

一、幼儿探究活动的步骤及教师的指导策略

字体:16+-

有关探究式科学教育的方式方法,经过近三四十年在国际范围内的实践,目前虽然在分类和表述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在主要阶段与策略上已经达成基本的共识。这些共识是各个学段开展科学教育的基本依据。根据幼儿阶段的年龄特点和教育要求,我们经过实践发现,在探究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一系列的指导策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也就是说,幼儿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简约地复演”科学家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阶段一:确定探究主题,提出问题——幼儿关注问题,进入探究的情境之中

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究和学习是从意识到有“问题”开始的。幼儿有了疑问并产生了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究才进入真正的准备状态。

在这一阶段,教师首先要选择适合于幼儿发现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必须能反映某一领域的关键概念,具有方法论意义,同时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在“教育目标和内容需求化”一章中我们已经提到,使幼儿关注问题,进入探究情境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对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进行教育价值的判断,即顺应—生成途径;二是创设既有教育价值又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情境,教师将儿童引入情境,让他们观察和获得有关的信息,逐步明确要探究的问题,即预成—转化途径。近年来,老师们比较关注和热衷于运用顺应—生成途径将幼儿引入科学探究活动。要在幼儿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的基础上判断、选择和确定适合于幼儿探究的问题,是教师运用这一途径的关键策略。

以探究蚂蚁为例,幼儿会提出一系列关于蚂蚁的问题:院子里有蚂蚁吗,蚂蚁住在哪里?蚂蚁长得什么样,它有鼻子吗?蚂蚁吃什么,它爱吃豆子吗?蚂蚁怎样传递信息?蚂蚁怎样搬运东西?蚂蚁怎样生宝宝……如何来判断哪些问题是适合于幼儿探究的呢?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判断,符合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它们就是适宜的探究主题和内容:①应该是某一领域的关键概念;②应该是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或内容;③这些主题和内容是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能够建构和理解的知识经验与科学概念。上述关于蚂蚁的问题来源于幼儿,正是幼儿的关注点和兴趣所在。而就学科本身而言,蚂蚁属于生物范畴,其上位概念是建立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这一概念,而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最主要特征是:生物能够生长变化,能够新陈代谢,能够适应环境,能够繁殖后代。围绕着生物的这些本质特征,可以确定以下两个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能够建构的关键概念和经验。一是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春天什么时候才出来活动?它喜欢住在什么样的地方?它喜欢什么味道的东西?二是蚂蚁的繁殖:蚂蚁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