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幼儿认知和理解周围世界的需要常常表现为充满探究的动机和需要、强烈的好奇心,乐于动手操作、亲身尝试等特点。而且,教师就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所进行的评价也常缺乏建设性和发展促进性。幼儿的深层需要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鼓励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
(一)不理解幼儿的探究和认知需要
事实上,幼儿探究和认知的需要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基本的满足。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探究和认知周围物质世界的强烈愿望,这正是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最好时机。然而,教师们往往丢掉了这一时机,更错误的做法是误解幼儿的探究和认知动机,将其作为错误行为加以指责。这样会使幼儿没有一个安全的心理探究环境。
常见的情况如下:
1.当幼儿的探究与常规发生矛盾时,教师首先是维护常规
当幼儿的探究与并不重要或可灵活调整的常规发生矛盾时,教师首先作出的反应是维护常规,制止幼儿的探究活动,或严厉批评,或间接制止。
实例1 一位教师描述了这样一件事:班里的一个小姑娘经常爱大惊小怪,而且很有感召力。正在进行的活动经常被她打断,其实这归于她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次,上观摩课前,幼儿正陆续上厕所,小姑娘一声惊呼,幼儿都围了上去。要上观摩课了,幼儿这样兴奋可不行,而且我注意到她看到的只不过是一只小土鳖虫。我把幼儿轰回盥洗室,用严厉的口气把她叫了过来,表情一定很难看,孩子不情愿地离开了小虫,低着头,不敢抬眼,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用含着眼泪的双眼看着我……
实例2 户外活动的时候,幼儿对蜗牛产生了兴趣,不断地向老师报告自己的发现。该吃饭了,教师要求幼儿扔掉,幼儿不肯。说了几遍,就连最听话的孩子都不肯。幼儿想把蜗牛带回教室里,老师说:“蜗牛喜湿,带到楼上时间长了会死的。”幼儿流露出失望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