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者都提出:幼儿是一个小小的科学家。确实,在人生的长河中,入学前的幼儿与科学家的相似之处最多,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许多影响和压制,尤其是上了高中以后会发生很大的转变。
尽管我们常常说儿童是小小的科学家,但他们毕竟不是真正的科学家。“小科学家”与“大科学家”之间有基本的相似之处,也有着重要的区别。“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创立者兰本达(Brenda Lansdown)为了强调两者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使用了生动的说法描写了这种关系:一个幼儿在房间里跑来跑去,我们并不称他为运动员,但是他确实在跑;一个幼儿随便写出一个句子或一篇文章时(也许不无一两段精彩的文字),我们并不把他称为作家,但他确实在写作;一个幼儿画了一幅画,并不会被称为画家,但是他真是在作画。同样,一个幼儿从事于某种形式的发现,建立起对他来说是新的关系,设计出一个简单的试验,他并不是科学家,但是,他的确是在“搞科学”。[20]
区分和比较两者在探究上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开展幼儿园的探究式科学教育。下面主要从探究兴趣、探究的性质与结构、探究的程序与环节三个方面作一下简单的比较。
首先,从探究兴趣来看,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探究的热情与科学家一样强烈;而科学家也常常被认为是长不大的孩子。
其次,儿童和科学家都在一定结构的限制内自由探索,但自由的性质和结构的程度不同。科学家处于一定的历史阶段,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而幼儿则处于教师设定的环境和材料之中,自由地按自己的想法去支配材料。
最后,儿童和科学家经历了大致相似的探究和发现过程,但每个环节都有程度上的差异。他们都面对未知,科学家面对的是人类的未知,幼儿面对的则是人类已知而他们自己未知的;他们都运用已有经验提出假设,科学家是在前人研究和自身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推论和假设,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幼儿只是在自身经验和观察基础上进行假设;他们都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科学家经历漫长的科学发现历程,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而幼儿只是简约式地重演科学发现的过程;他们都要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发现,科学家将成果公之于众,供他人分享与验证,他们的成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而幼儿只是在同伴之间、师幼之间进行分享交流和相互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