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吸器官的特点
1.鼻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组成。鼻腔对吸入的空气有加温、湿润和过滤作用。学前儿童头面部发育不完全,外鼻和鼻腔相对短小狭窄。新生儿几乎无下鼻道,以后随着面部颅骨、上颌骨的发育,鼻道逐渐加长、增宽,直至4岁才开始形成。婴儿时期鼻黏膜柔嫩,富有血管,缺少鼻毛,容易受感染。感染时可引起鼻黏膜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多,造成鼻腔堵塞。
学前儿童鼻窦尚未发育完全,随着年龄的增长,面骨和上颌骨逐渐发育,鼻窦才逐渐发育完善。因此,学前儿童虽然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但极少出现鼻窦炎。鼻中隔前下方血管丰富,容易因干燥、外伤等出血,称为“易出血区”。
学前儿童鼻泪管较短,开口于眼内眦,瓣膜发育不全。因此,如果上呼吸道感染,病菌可以通过鼻泪管侵及眼结膜,引发泪囊炎、结膜炎等。
2.咽
鼻咽部及咽部由软腭分隔,在婴儿期相对狭小,方向垂直。学前儿童咽鼓管较宽、短,而且平直,故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容易侵入中耳,引发中耳炎,损伤听力。
3.喉
图1-6 喉腔模式图
学前儿童喉腔狭窄,黏膜柔嫩,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组织。如果感染,可因黏膜充血、肿胀使喉腔更狭窄,导致呼吸困难。
学前儿童喉部的保护性反射机能尚不完善,进食时说笑,容易将未嚼碎的食物呛入呼吸道。
学前儿童声带容易疲劳,若发生肿胀充血,可造成声音嘶哑。
4.气管、支气管
学前儿童气管和支气管管腔较成人狭窄,管壁柔软,肌肉发育不完善,缺乏弹性组织;黏膜血管丰富,黏液腺分泌不足而较干燥,黏膜纤毛运动较差,不能很好地排除微生物及黏液,因而若发生感染易造成呼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