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前卫生学

第四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字体:16+-

社会性发展(social development)是指学前儿童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特性[1]。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自我发展、社会性情感发展、社会认知发展、社会行为发展、人际关系发展、道德发展、性别角色发展等[2]。人际交往和性别角色的发展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人际关系的发展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儿童从出生时,就进入到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开始与周围世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正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儿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最初几年,儿童在家庭中度过,其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亲子关系;进入幼儿园后,又增加了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

(一)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parent-child relationship)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它是个体建立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婴儿在与母亲的交往中逐渐建立起了情感的社会性连接——依恋。亲子依恋是亲子关系稳定的标志,也是影响儿童未来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鲍尔比(John Bowlby,1969)最先提出了亲子依恋的问题,安斯沃斯等(Ainsworth & Witting,1978)延续这个研究传统,提出了亲子依恋的三种类型,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迈恩和所罗门(Main & Solomon,1990)根据自己的研究,又提出了第四种亲子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

孩子与母亲有亲密的情感联系。当母亲在场时,他们积极地对新玩具和环境进行探索。当母亲离开后又返回时,他们或微笑,或说话,或挪动以示问候,或用其他方式试图与母亲亲近。这类儿童把母亲当作安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