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幼儿情绪的发展
一、幼儿情绪、情绪智力和情绪理论
(一)关于幼儿情绪的理解
幼儿情绪是指幼儿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事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常常伴随着生理上的变化和面部表情的发生。其中,生理变化、面部表情和主观体验是情绪的三个基本成分。在学前期,由于幼儿的情绪掩蔽能力比较弱,他们的面部表情更多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感受。
幼儿情绪往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当客观事物能够满足幼儿需要时,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快乐、喜爱、自豪等;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幼儿需要,幼儿则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愤怒、伤心、恐惧等。
幼儿情绪还受到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幼儿的年龄越小,其生理需要引发的情绪所占比重越大,如吃、喝、拉、撒、躯体舒适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需要引发的情绪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如自立、认可、友谊、成就等。
(二)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又称为情感智商,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情绪能够进行恰当地管理与调节以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能力。
“情绪智力”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彼得·沙洛维教授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教授提出。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感智商》一书,使“情商”一词广为人知。他对80位哈佛大学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后发现,在班上名列前茅的学生在工资收入、成果产出及职场地位等方面还不及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而且生活的幸福感也不高。他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成功80%的原因应归功于情绪智力,仅有20%归功于人的智力水平。斯特里克兰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他提出:对于成功而言,情绪能力比认知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总和重要两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