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对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观察还是对教师的访谈,我们都不难发现,当前幼儿园教师对数学教育内容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教师认为其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家长对数学教育的要求和幼儿园的生存需要。要知道,我们忽视的恰恰是最不该忽视的,即我们的教育对象——幼儿的感受,幼儿才是数学学习和数学活动的主体。
一、幼儿数学教育基本内容及年龄阶段要求
幼儿期孩子能接受的数学内容是系统的,现用下表加以呈现。
幼儿数学教育基本内容及年龄阶段要求
续表
综合上述表格内容,我们发现,幼儿“跳一跳”能接受的数学内容主要包括感知集合、10以内的数、10以内的加减、量、几何形体、空间方位、时间七大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小、中、大不同年龄班难度递增,体现了数学内容鲜明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二、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基本内容的“立体”思考
很多人说,数学能使人变得更聪明,真正让人变得聪明的因素到底是什么?是掌握上述表格中表述的知识吗?现有数学教育内容中有利于幼儿思维的因素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基本内容进行“立体”思考。
第一,表面来看,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就是表格中的基本内容,包括感知集合、10以内的数、10以内的加减、量、几何形体、时间和空间七大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都对应了小、中、大不同年龄班。
第二,进一步思考,我们会发现表格中的小、中、大班内容与内容之间的串联关系,例如:小班分类是“从一堆物体中分出一组物体。按物体的某一特征(颜色、大小、长短、形状等)分类。”中班在小班的基础上“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如高矮、粗细、厚薄、轻重等)分类。按物体的数量分类。”大班在小、中班的基础上能“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和自由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初步理解类与子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见,上述表格中,内容与内容之间的串联关系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