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实事求是地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根据幼儿的社会生活条件及其身心的发展进行研究。收集资料时,必须在幼儿活动过程中进行(如在幼儿园实地研究时,应注意尽量不打乱幼儿园原有的正常教育教学计划、日程和作息时间),全面地收集资料;下结论时必须尽可能全面细致地分析事实材料,从中归纳出本质的规律。同时,研究者在选题时要考虑实际人员、经费、设备、技术等条件的承受能力,实事求是地选定课题范围。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幼儿心理研究,研究不仅要描述幼儿心理发展量的变化,还要揭示发展质的变化,综合考虑内外因统一作用来分析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将研究的结果作为教育决策部门未来学前教育改革的依据,或者指导学前教育工作者提高保教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帮助幼儿达到其年龄阶段发展的最佳水平,并为更高一阶段的发展打好基础。
3.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要符合教育要求和道德标准,研究过程和结果应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使研究对象受益。任何幼儿心理发展研究都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不允许进行可能对幼儿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的研究。研究者在选择研究方式和方法时,不仅要考虑所研究的问题是否有效,还要考虑所用的方法是否会对研究对象(幼儿)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或者会侵犯幼儿的权利和人格。在使用控制组或对照组时,应尽可能不用剥夺幼儿基本的教育环境与条件的手段,保护幼儿的权利,不强迫幼儿执行其不愿从事的任务,不使幼儿在研究中感到焦虑或压抑。不允许向幼儿展示与教育目的相矛盾的图片、问题情境、作业等。华生在1920年所做的关于儿童惧怕的研究中,每当儿童摸小白鼠时使用了钢棍尖锐的敲击声音引起实验对象的恐惧,导致实验对象对所有带毛的物体都感到恐惧。这种方法的使用显然违背了研究的道德标准,后人应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