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亲社会行为的早期发生
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关系密切。有研究表明婴儿出生第一年后,就能通过多种方式表现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同情、帮助和分享等行为。当面对别的婴儿摔倒、受伤、哭泣时,他们会表现出皱眉、伤心等,有时甚至也会同样大哭起来,产生情感共鸣的表现。当幼儿1岁左右时,还有可能做出一些积极的安抚动作,如轻拍或抚摸一下对方。1.5~2岁幼儿的安慰行为有时甚至可以十分精细,如将创可贴贴在别人的伤口或将毛毯盖在他人身上。第二年,幼儿具备了基本的情绪体验,出现亲社会行为的萌芽,在成人的教育下开始有分享行为产生,按照成人要求形成简单的道德规范,但多为服从要求和模仿,例如,他们不会和同伴去分享同一个食物,如果成人教育幼儿考虑他人的需要或同伴通过要求或威胁等手段提出分享要求时,幼儿的分享行为就可能发生。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三个特质的发展和培养
我们在探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时,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将其分为三个特质,即诚实知耻、同情利他和合作守礼。
1.诚实知耻的发展和培养。
(1)诚实知耻的概念。诚实知耻反映幼儿在做错事后能认识到自己不对,并感到羞愧、难为情等情感体验或行为表现,它是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基础。
(2)诚实知耻的发展特点。幼儿诚实知耻产生的时间大致在38个月,其发展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幼儿诚实知耻行为发展的快速时期是3~5岁,其中幼儿羞耻感状态发展的快速时期是3~4岁,羞耻感体验发展的快速时期是4~5岁。大约在3岁左右,幼儿就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这时如果做了错事,听到别人羞他,就会产生羞愧感。但此时的羞愧感,只是在成人“刺激”下才出现的,而不是源于自身的特殊情感体验。因此往往表现在外部的表情动作上,如脸红、低头不语或逃跑、躲藏等。5岁左右,幼儿已不需要成人的“刺激”就能“独立地”表现出羞耻心了,这时的外部表情动作逐渐被抑制,感到羞耻时他们不再逃跑和躲藏,而是内心充满了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情感体验。在羞耻感的体验和发现上,女孩比男孩更为明显。羞耻感的出现,为幼儿遵守集体规则提供了动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