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幼儿心理发展概论(第2版)

七、目前较有影响的幼儿心理发展观

字体:16+-

(一)社会生态学的心理发展观

这一发展观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于1979年提出。他强调从人的生态环境出发研究儿童的发展,要特别重视人“发展的生态学”问题。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其生态环境作用的结果,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态环境主要由相互联系的五个子系统组成。

(1)微系统:儿童成长中直接接触和产生体验的环境。如家庭、学校、社区及少儿活动中心等。

(2)中系统:两个或多个微系统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是由多个微系统环境所组成的系统。如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家庭与同伴的关系等。

(3)外系统:个体并未参与其中,但却对其成长产生着影响的那些环境以及这些环境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如父母工作的性质、要求、条件等因素。

(4)宏系统:个体所处的整个的社会组织、机构和文化、亚文化背景,它涵盖了前述的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并对它们发生作用,施加影响。

(5)时间系统:个体的生活环境及其相应的种种心理特征随时间推移所具有的变化性及其相应的恒定性。如一个人随其成长和生活结构、社会经济地位、职业等的变化会形成各种相应的心理特征。

(二)现代生物学的心理发展观

现代生物学突出强调生物遗传因素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其主要思想流派有习性学、社会生物学、进化心理学和行为遗传学。

习性学是研究动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习惯或行为的科学,也称动物行为学。习性学对心理学的直接影响是发展心理学中“关键期”的概念和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

社会生物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动物学家威尔逊(E.O.Wilson)提出。是研究动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习惯或行为的科学,也称动物行为学。社会生物学家主要关注利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