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和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条件,前者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后者可以使可能性变为现实。但是,发展的条件还不是发展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儿童从出生开始就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随着心理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儿童的积极能动性越来越大。虽然环境因素在各种条件中起主导作用,但是它们绝不能机械地决定幼儿心理的发展,而只能通过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因素来实现。
(一)儿童自身的心理因素是相互影响的
儿童的心理活动包括许多成分,这些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个性倾向性和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能力和性格,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例如,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影响其坚持性和能力的发展,在有趣的游戏和活动中,幼儿的坚持性有明显的提高。幼儿学钢琴,爱好弹琴的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不爱好的则学习起来特别费力或始终学不会。
又如性格和气质也影响幼儿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反应快、易冲动的儿童较喜欢去完成多变的任务。安静、迟缓的儿童有耐心,能够坚持较长时间做细致的工作。性格开朗的幼儿受指责后能很快就忘掉,不挫伤活动积极性。性格内向的幼儿受批评后会长时间闷闷不乐,活动积极性不高。
同样的道理,记忆特点不同,幼儿能力会有差异;创造力的表现不同,自信心会有差异,等等。因此,相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胞胎,即使遗传素质和环境影响十分接近,因自身的心理因素不同,其心理发展也有各自的特质。
(二)幼儿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新的需要和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需要总是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和倾向,它是矛盾中比较积极活跃的一面。需要是由外界环境和教育引起的。随着儿童的成长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外界对儿童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客观要求如果被儿童接受,它就变成儿童的主观需要。需要是新的心理反映,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是过去的心理反映。新旧心理反映之间的差异就是矛盾,它们总是处于相互否定、相互斗争中。新需要和旧水平的斗争,就是矛盾运动,儿童心理正是在这样不断的内部矛盾运动中发展。例如,1岁前的婴儿在与成人接触中,产生了表达自己简单愿望的需要,但此时的他还不会说话。这种矛盾促使他学说话。当他学会了一些简单词语时,就是发展到新水平。这时又产生了要表达清楚自己意思的需要,他用一个词代表各种意思的水平往往使人不理解,不能满足需要,对这种新需要来说能说简单词语又成了旧水平,于是又出现新的矛盾。如此不断地产生、解决、再产生的矛盾运动,使儿童的语言活动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