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幼儿心理发展概论(第2版)

四、感知规律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字体:16+-

(一)感觉的规律及其运用

感觉的规律主要表现在感受性的变化上。所谓感受性是指有机体对内外刺激的感受能力。每个人的感受性存在着个别差异。感受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各种感觉之间因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一明一暗的灯光,会使一个强度保持不变的音调,听起来带有时高时低的波动现象,这是视觉对听觉的影响。反之亦然。

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一般情况下,弱刺激可提高感受性,强刺激则降低感受性。例如,在寂静的夜晚或教室,低声说话也可听见,而在喧哗的闹市,大声讲话也听不清楚。根据以上规律,教师在讲课时,应轻声细语,不要高声大叫,以免影响幼儿的听觉感受性。

2.感觉的适应

适应是指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视、听、嗅、味、肤各种感觉都有适应现象。视觉上有明适应和暗适应;听觉上表现为常在噪声下工作,对声音的感受能力会降低;古话说的好: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就是嗅觉的适应;肤觉上表现为用冷水或热水泡脚久而不知其凉或烫,棉衣穿久不知其重等。这些都是感觉适应的表现。

强刺激可以降低感受性(如明适应),弱刺激可以提高感受性(如暗适应)。教师讲课时说话声音不要持续高声;把幼儿从亮的地方领到暗的地方,要适应一会儿再开始活动以免发生意外,反之亦然。要注意幼儿看书的光线不能太强或太弱;每次运动前要先做好准备活动之后再开始,以免受伤。

3.感觉的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刺激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对比有同时性对比,如月明星稀、白与黑、红和绿、冷和热,灰纸放在黑背景中亮一些,放在白背景中暗一些;同样长的线放在短线中长些,放在长线中又短些等;也有相继性对比,如吃完中药后吃甘蔗,就会觉得甘蔗更甜;吃完甘蔗后吃橘子,就会觉得橘子比平时更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