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幼儿心理发展概论(第2版)

一、想象的概述

字体:16+-

(一)想象的概念

人不仅能感知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而且还能想象出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例如,一名大班的幼儿在幼儿园毕业典礼后,对老师说:“我长大会来看你的。”老师问他:“那时你会是什么样子了呢?”他说:“那个时候我一定长很高了,戴着红领巾,背着书包。”这名幼儿在向老师描述他未来的样子时,就是把他生活中所见的小学生与他自己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一个新形象,这个新形象的产生过程就是想象。

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从生理机制上看,想象是人脑的机能。它是大脑皮质上旧的暂时联系经过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暂时联系的过程,想象的发生、发展与大脑皮质的成熟水平有关。大脑神经系统往往在两岁左右趋于成熟,幼儿在这个阶段能储存比较多的信息材料,因此,1~2岁是儿童想象的萌芽阶段,这时幼儿的想象水平很低,表现为相似联想或象征性游戏,基本上是记忆表象的简单迁移,加工改造的成分非常少。例如,一名1岁10个月的孩子在撕纸玩,当他看到一条条纸条后,忽然对妈妈说:“看!面条!”这就是相似联想,由纸条联想起头脑中储存的关于面条的形象。

想象过程中产生的形象虽说不是当前事物的形象,也不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但这不等于说想象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天生色盲的人,在他的想象中一定没有颜色的表象。童话、神话、动画片中的许多形象,如孙悟空、美人鱼、葫芦娃、变形金刚、哆啦A梦等,无一不是与作者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都是作者通过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综合、夸张、拟人等方式创造出来的。因此,想象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