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端午节就快到了,江老师拿来一串粽子并将它挂在墙上。孩子们注意到了,纷纷围过去看、去摸、去闻,并议论了起来:“我知道,这是粽子,我妈妈买来吃过。”“我也吃过,里面有肉。”“为什么老师要把粽子挂在这里?”“可能是老师给乖的小朋友吃的。”“是老师要教我们画粽子。”“我觉得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室更好看。”……
老师注意地倾听孩子的交谈,并告诉孩子:“我带来粽子是因为过两天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端午节吃粽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有关端午节的秘密和故事,你们知道些什么?”
有的孩子说:“我听我爸爸说过,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我再去问问爸爸。”有的孩子说:“我家有电脑的,可以上网查到很多资料的。”……
教师听了连连点头:“哇,你们知道的还真多啊。你们能搜集更多的与粽子相关的东西吗?”
短短几天中,孩子们陆续收集了许多关于端午节的资料,有赛龙舟,有菖蒲、艾叶,有屈原的故事,有各种香袋。墙面变得越来越丰富了,孩子们一起看着他们带来的资料。每当有人不小心碰到墙面上的物品,孩子们就很心疼。[1]
从这则案例可以看出,墙饰的设计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要让幼儿主动参与到设计中来,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具体说来有以下五点。
1.尊重幼儿年龄特点,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育小学化”是农村幼儿园长期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幼儿教育小学化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给幼儿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有其独特的发展需要、能力和兴趣,教师绝不能把幼儿园的墙饰当成小学的黑板报来布置,而是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一些童趣,少一些说教;多一些温馨的气氛,少一些僵硬的形式;多一些生动的故事情节,少一些文字化的标语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