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刚一出生时,在他的身上还没有任何人类社会的烙印,他只是一个“自然的客观存在”。人们称这时的人为“自然人”。但是由于这个“自然人”生活在人的社会环境中,这就注定了不论他愿意还是不愿意,他都必然要认识周围的环境,与人进行某种形式的交往,学习所在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并把这种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内化,变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使自己逐渐适应周围的社会生活。这个学习、内化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简言之,即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也就是说,幼儿的社会化是幼儿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就是幼儿社会化的产物。社会性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进行自我控制及进行其他社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社会性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人、对己、对社会的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心理特征,是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特征。
下面我们就从自我意识、依恋、同伴交往、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六个方面介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一)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我看法的总和,它是主体“我”对自己以及自己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我概念、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等。在此主要对幼儿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内容进行相关介绍。
1.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
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其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支配。例如,一个自认为交往能力不强的人,可能在许多场合都表现为被动与过于敏感;而一个自信心强的人,可能更多地表现为主动与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