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性格的影响因素
性格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人从出生后学习说话、走路,同人交往,表达思想、愿望和情绪,也就开始了性格形成的过程。性格形成的条件既与先天的遗传素质(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的机能与结构的特点)有关,也与神经物质与内分泌系统生化活动的特点有关,更与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与教育有关。如果说气质的形成主要同先天的禀赋有关,那么,性格的形成则主要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但是,性格并非由环境与教育单向的影响所塑造,而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在与他人相互交往中,慢慢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在处于儿童期时,个人对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因此,家庭的生活条件、社会地位、文化氛围和教育方式对性格的形成起着主要的作用。随着儿童的成长,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身体的生长、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独立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多,家庭的作用就逐渐缩小,而学校教育、同辈人的影响与各种社会影响就逐渐地发生作用。
到上大学时,性格已基本形成和定型。这时,家庭对大学生心理上的影响相对减少,而同辈人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多,社会生活、社会思潮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对大学生性格的进一步塑造与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活中,对大学生性格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一)富有学术质量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本来是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观点、信念和态度的主要途径,但实际上,由于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受到学生的欢迎,因而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教学活动所传授的知识陈旧老化,教学方法死板,使学生感到乏味。只有那些内容新颖生动,反映科学上的新发现、新进展的教学活动才能激发大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并对学生的观点和信念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人文科学的教学,如果同社会发展的趋势紧密配合,紧扣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教学,将会对学生的观点、信念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起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