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业指导

4.1 职业生涯理论

字体:16+-

一、心理动力理论

博尔丁(Bordin)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心理动力理论。该理论起源于精神分析,强调人的内在动力与需要等动态因素的心理作用在个人选择职业历程中的重要性。博尔丁等人认为职业是用以满足个人需要的,如果个人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机会,那么一定会选择以自我喜好的方式来寻求满足需要而避免焦虑的职业。

心理动力论起源于心理学的精神分析论,然而弗洛伊德(Freud,1856—1939)虽承认工作对社会的重要性,却并不特别重视职业方面的问题,甚至认为工作对个人而言,是一个不愉快但仍需完成的责任。但新弗洛伊德学派十分重视工作的意义,并认为它是满足需要,促成个人心理发展的要素。将此观点引用到职业辅导领域者有博尔丁、西格尔(Segal)等人。他们强调人内在动力与需要等动态因素的心理作用在个人选择职业过程中的重要性,即早期亲子互动会影响未来需求层次的建立。换句话说,职业选择主要是用于满足早期建立起的需求(约在六岁左右建立),由此称之为心理动力论(Psychodynamic Approach)。博尔丁等人的心理动力论至今仍在发展。

1.心理动力与职业选择

博尔丁等人(1963年)认为,职业是用以满足个人需要的,如果有自由选择的机会,个体必定会选择以自我喜好的方式来寻求满足需要,而避免焦虑的职业。在选择的过程中,每个人早期经验所形成的适应体系、需要等人格结构是最重要的心理动力来源。近年来,博尔丁(1984年)更强调好奇、精确、权利、表达、是非价值观及抚育等自我需求方面在职业选择上的功能和作用。

2.“游戏”的需要

博尔丁(1984年)认为人格与工作或职业生涯的关系在于“游戏”所扮演的角色。“游戏”是一种自我表达、自我实现的表现方式,也是一种需要,会刺激个人在寻求自我满足的职业时,把工作与“游戏”糅合为一体。在生涯发展过程中,个人人格发展历程反映了对双亲的认同,若亲子双方交互关系良好,则外在要求与“游戏”的需要满足融合在一起,工作即成为愉快、有趣的经验。否则,工作将变成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