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幼儿园教育实践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及其演变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成员在行动和实践中无意识的状态下遵循着该文化潜隐的逻辑,从而再生产了该文化。[72]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历经磨难,弦歌不断,历久弥新。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无疑会渗透和体现在中国幼儿教育的日常实践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宗法家族制度基础上的社群主义文化,强调个人对群体(从家庭、宗族到国家)的顺从,在处理各种事务和关系的过程中强调“中庸”与“和合”。[73]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与传统的社群主义相结合并逐渐演变为“集体主义”,同时逐渐吸收和融合了传统的儒释道思想,成为一种新的混合型文化形态。在此文化背景下,集体活动和集体教学便成为中国幼儿园中最重要也是日常的教育活动形态。[74]作为社会化、体制化的机构,中国的幼儿园不言自明的重要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是培养能够适应和延续这种文化的“群体/集体中的一员”,而不是西方文化教育情境中个体主义意义上的“个体的最大化发展”。[75]
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中、美、日三国幼儿园(保育中心)一日活动形态的跨文化的人类学考察,托宾等发现,中国幼儿园典型的文化特征和教育实践包括集体的活动形态与集体观念的灌输,对常规与纪律的强调,重视学业学习,教师的严肃和耐心,课程中对读、写、算的知识技能以及艺术活动(音乐、美术、舞蹈)的重视。[76]20年后,托宾等人重访同一所幼儿园发现,尽管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幼儿园的物质面貌、课程形态等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但有些特征几乎没有变化,比如,对常规与纪律的强调(对幼儿行为的管理和控制),例行的集体活动(包括上课、早操、如厕和午睡等),关注知识和技能(包括艺术)的掌握,倾向于批评而不是赞赏,注重榜样和示范的作用——这些没有变化的实践正是“潜隐的文化逻辑”以及强大的文化传统力量的体现。[77]可见,强调集体、秩序、知识传递与技能掌握的中国文化教育传统并不是仅仅存在于过去和历史书卷中,而是存在于活生生的幼儿园日常教育实践中,这种传统在不断调整和适应新时代的同时也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