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述研究结果来看,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得到众多研究支撑的美国ECERS-R,在中国幼儿教育情境下试用的信效度表现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在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得分分布和同时效度上,尤其是在部分子量表(如“活动”“语言推理”“互动”“作息结构”)和诸多项目上,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问题。
教育的过程也是文化传递的过程,托幼机构的教育与其所处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9][40][41]不同教育模式的背后是其所处的社会情境中主导的不同价值观。研究者认为,中美两国托幼机构教育模式上的不同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差异是ECERS-R在中国适用性不足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的结果促使我们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与文化情境的关系、不同的质量评价工具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差异以及我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的研发路径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并对不加修订、未经审慎思考就直接搬用国外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的做法提高警觉。
(一)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观念与文化情境的关系
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观念与文化情境有无关系?是否存在举世公认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定义?跨文化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是否可行?关于这些问题,国际早期教育研究者并未达成共识,但认识在不断深化,视域在不断拓展。众所周知,幼儿教育与儿童发展理论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一段时期,发展心理学曾对幼儿教育学科具有支配性的影响。早期的发展心理学是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采用严格实验性、去情境化的方法研究儿童(尤其是儿童个体)发展的“普遍规律”,并据此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原则性意见和建议,它以普遍论的范式将儿童发展描绘成抽象的与文化、阶层或历史没有关系的过程。[42]从而使“儿童”和“儿童期”被不断“标准化”,似乎在任何社会文化情境中的儿童都是一样的,并且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来抚养、教育和评价。自20世纪初以来,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幼儿教育学科领域越来越依赖并建基于发展心理学,接受甚至不假思索地采纳来自发展心理学的意见和建议,以彰显其科学化的努力。在幼儿教育领域,蒙台梭利教学法[43]以及美国幼教协会(NAEYC)早期的“发展适宜性实践(DAP)”[44]应该说是这种科学主义努力的典范和延续。在科学主义视野下,西方的幼儿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自然认为存在跨越文化情境的衡量幼儿教育质量的共同标准。[45]ECERS第一版于1980年出版,声称以美国幼儿教育协会的“发展适宜性理论”为基础,自然延续了这种科学主义的努力,成为可以跨国、跨文化用于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化工具[46][47],并且已经引介和运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文化情境中。[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