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三、讨论与建议

字体:16+-

在我国致力于“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政策背景下,迫切需要有适宜我国文化和国情、具有良好测量学特性的学前教育机构质量评价工具。《量表》的研发正是为了这一目标,致力于成为中国文化背景下托幼机构教育过程性质量的有效评价工具。但由于我国国情的复杂性与教育质量本身的复杂性,托幼机构教育质量测量工具的研发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科学的程序对其内容、结构、测量学各项特性不断检验和优化。在本章,我们梳理了《量表》从第一版至第三版持续的修订与优化过程,并提供了《量表》第三版的效度验证的证据。下面,研究者将对这些方面的结果进行简要讨论。

(一)《量表》内容与结构的持续优化

《量表》第一版是在吸收和借鉴多个权威评价工具的质量概念,基于我国文化、国情和幼儿园教育实际而研制的。《量表》借用了ECERS-R的总体架构,原创并增设了集体教学评价的子量表。在项目的内部结构上,《量表》为每个项目创设了“子项目”——评价的维度,为每个子项目设计了由低到高的四个等级指标:1分=不适宜,3分=合格,5分=良好,7分=优秀,从而使得《量表》的评价项目既有“经度”(1~7分的等级指标)、又有“纬度”(代表不同评价维度的“子项目”),逻辑结构更加严密。由于这些大幅度的修订,使得《量表》第一版成为基于但显著不同于ECERS-R的新工具,以适应和满足中国文化和国情背景下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需要。[21]

基于《量表》第一版的试测结果,研究者对《量表》进行了调整和修订,研制出《量表》的第二版。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对整个量表的架构进行了优化,子量表从8个整合成为7个;对内容进行了适当“瘦身”,子项目数量从177个减少到160个,以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交叉重复的内容。为增进评价的精准性,包含较多评价要点的一个等级指标被拆分成数量不等的若干个精细指标,依据精细指标的评分结果推算子项目的得分。第一版中,子项目的可能得分仅为1、3、5或7;第二版中,子项目得分为1~7的自然数,项目得分取不同子项目得分的均值。精细指标评分的方式以及子项目、项目得分计算方法的变化增强了《量表》对托幼机构班级质量反应的精确度与敏感性。另外,《量表》第二版中把几个在实践中未得到足够重视、经常被评为不适用的项目设置为“增设项目”(如“安抚和独处的空间与设施”“音像设备和电脑的使用”“接纳多元文化和差异”等),既保持《量表》对实践的引领性,也允许这些项目在一些利害攸关的评价中暂不纳入统计分析。“允许不适用项目”以及“增设项目”的设置进一步增强了《量表》对我国复杂的国情和幼儿园教育情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