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载,2000年1月,美国方言学会曾举行过一次有趣的“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自由”、“正义”、“科学”、“自然”、“OK”、“书”和“她”等,而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和“她”字(science & she )。最后,“她”竟然以35票对27票战胜了“科学”,夺取了桂冠,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有论者因此推断,这一推选结果“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似乎意味着女人在21世纪将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1]这一推断是否有理可据,笔者不敢妄判。但它却可激发今人对于中西女性代词的文化联想,增加我们探讨历史上有关“她”字问题的学术兴味。
在中国近代史上,“她”字被认为是五四时期中国人“所发明的最迷人的新语词之一”。 [6]它的创生、争论及其此后的认同和流行,既是东西文化接触后出现的一个典型的语言现象,又是新的性别文化现象,同时还是文学史、思想史和社会文化批评史变迁中值得关注的现象。换言之,它曾历史地参与并且影响了语言、性别文化、文学和思想观念等在近代中国的变迁过程。因此,它的出现、认同、流行及其功能本身,在不同程度上也可成为近代中国的性别史、文学书写史,乃至观念史和中外文化互动关系史等研究领域的独特考察对象。不妨设想,这类研究或可为今人反思跨文化接触和现代性问题本身,提供生动而别致的历史资源。
英国著名史家彼得·伯克在回答文化史研究者何以要特别关注语言问题时,曾明确指出:“文化史学家为什么要涉及语言?他们为什么不把这个主题留给语言学家去讨论呢?这里的理由之一是,在任何时候,语言都是一个敏感的指示器,能表明文化的变迁,虽然并不只是个简单的反映。”[7]这也是笔者乐意围绕“她”字展开研究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