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她”字从“他”中分化出来并成功流行,若只着眼于“她”字与“伊”的竞争,还并不能说明问题的全部。要想探究深层的根由,还必须将其放到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甚至现代性因素彼此之间复杂关系的网络之中,并总体置于近代国人的能动选择之下,去做进一步的透视才行。
刘禾曾从中西文化不平等关系的角度,来把握当时中国人发明“她”字活动的实质问题。在她看来,那些把汉语中没有欧洲语言里第三人称阴性代词的对等词视作“汉语本身的一种缺陷”、并为之设计种种方案加以弥补的行为,与其说反映了汉语本身的不足,还不如说正体现了“语言之间的不平等”,“举例来说,在把法语的阴性复数elles翻译成英语的没有性别区分的they时,人们没有感到什么不便”,这就是证明[5]。刘禾的观点当然有其道理。不过基于前文已有的各种叙述,笔者看问题的角度却与之略有不同。
诚然,“她”字问题就其出现的契机而言,的确与中西语言的接触有直接的关系,但那不过是直接因缘而已,其最终得以与“他”、“它”、“他们”、“她们”和“它们”系列词一道,成为地道的中文第三人称系列代词的新成就之时,根本上仍取决于汉语自身被时代激发出的现代化需要,或者更确切地说,取决于汉语使用者自身的主体性诉求和选择。换言之,汉语中经过了各种争论与选择而终获成功的“她”字之实质,并不取决于其所直接因缘的“西方性”,它在本质上不是西方文化霸权的压迫之果,而是汉语在新时代被强化的“现代性”诉求之结晶,尽管中西语言之间的“不平等”因素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说得更明白一点:“她”字在汉语中的合法化,本质上并不是因为它来源于霸道的西方,不是因为西方语言中有,汉语中也就必须有,而是因为它在根本上与汉语在新时代被激发出的现代性诉求,或者说现代化需要发生了关联,从而为汉语所接纳。在这里,“她”字的西方性与现代性只是偶然发生了重合而已。因为“她”字最初被某人设计成第三人称女性单数代词本身,同其后经过学界讨论、社会文化的实际选择而最终流行开来,两者之间仍存在着重要的差别。当时,并不是所有西方性的语言特点都被汉语所吸纳,可以从反面有力地证实这一点,此其一;其二,在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中,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并非是其语言现代化的结果,而是其很早就有的语言构造现象。它形成和存在本身与现代性并无直接关系,只是伴随着其他西方现代性事物而来,从而被中国人纳入现代性想象、赋予其现代性意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