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

一、中文对应“she”字困局的最早出现

字体:16+-

1822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英华字典》中已经明确触及无法用现成的中文准确对译“she”字的问题。他用英语解释“she”字说:“女性指示代词,在汉语中没有对应词。英文中的he,she or it,在汉语里都用‘他’来表示。后者谈到曾经提及的某妇女时,称之为‘该妇’。”见图1。

图1 马礼逊编,1822年版《英华字典》中的“she”字翻译,1996年日本重版,第6卷,第388页

图2 马礼逊与他的助手们

1823年,马礼逊出版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再次将汉语里没有字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出来。他译he、she、it分别为“他男”、“他女”和“他物”,译his、her、its则分别为“他男的”、“他女的”和“该物的”。同时,译I saw her为“我见他(妇人)”,译 This is his为“这个是他(男人)的”; 译That is hers为“那个是他(妇人)的”[1]。像这样以括弧的方式特别说明不同性别的“他”字之性质,在当时没有专门性别区分词与之对应的情况下,实属一种迫不得已之做法。1879年,对洋泾浜英语颇有研究的杨少坪著《英字指南》一书,遇到此类情形时,也只能或只会作类似的处理[2]。

1864年,英国传教士罗存德在香港出版《英话文法小引》一书,大概受到当时广东话或客家话影响,书中所有第三人称的代数词都用“佢”字,见图3。

图3 罗存德《英话文法小引》对译“she” 、“he”和“it”时的有关处理。见该书1864年香港版,第二部分,第7页

《英话文法小引》是一部中英文对照,专门为教会女子学校和其他初级学校的教师教授英文而编的英语文法书。在介绍英语中的性别区分知识时,罗存德译“Gender”为“阴阳类字”,并分别称阳性、阴性和中性三类词为“男字”、“女字”、“白字”,或“阳类字”、“阴类字”、“白类字”,有时也称作“男属”、“女属”等[3]。其中有段相关内容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