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义的自我摧毁——《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一个核心思想
崇明[1]
一
“历史是一座画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复制品很多。”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发出这样的感慨时,他在内心深处悲叹的是1789年以来法国人被革命与专制交替折磨的悲惨命运。
这种历史轮回的不幸结局,曾经一度是他们的伟大精神导师、名气在这里远远超出这个法国人的马克思这样调侃过:“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对于旁观者而言是笑剧,对于亲历者来说恐怕只能像托克维尔一样哀叹:“我们身处一个动**咆哮、茫茫无际的海洋;至少,海岸是如此遥远陌生,以致我今生、乃至我们的下一代都无法找到它,无法在那里立足……”
凑巧的是,托克维尔的哀叹和马克思的调侃都是由同一事件引起:1851年12月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皇帝的侄子、后称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推翻了1848年2月革命建立的共和国,实行个人独裁,进而复辟称帝。他不过是效法他的伯父半个世纪之前的作为: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结束热月共和国,五年后把湮没在大革命血泊里的王冠捡起来,清洗装扮后带回自己的头上。如果说1799年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正处于内战外侵的生死关头,那1851年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虽然要针对少数激进共和派和社会主义者安靖维稳,但既无内战之虞更无外侵之忧;如果说拿破仑发动政变时年轻有为战功显赫,他的侄子在时人看来不过是平庸之辈、乏善可陈。但侄子头上罩着伯父的闪亮光环,冠名拿破仑的复制品也足以让法国人屈膝投怀——难怪小拿破仑和法国人你情我愿的这一出被马克思讥为笑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