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巴黎刽子手

后记

字体:16+-

1847年3月18日,亨利-克莱芒·桑松被解职。他果然把断头台抵押出去了。他的妻子离他而去,他沉迷于酒精和年轻的舞女之中,最后在1889年去世,终年八十九岁。

1925年,位于伦敦的杜莎夫人博物馆毁于一场大火,三年后重新开张,1940年遭遇德国轰炸后被夷为平地,可偏偏阿道夫·希特勒的半身塑像意外地安然无恙。

夏尔-亨利·桑松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写下了日记。他的创作风格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即便今天读到他的文字也仍然令我们不寒而栗。有证据表明,他的孙子亨利-克莱芒·桑松将那些笔记卖给了记者欧勒布乐兹,后者受年轻的印刷厂老板迪普雷委托寻找畅销书素材。迪普雷是一位先知式天才:他革新了印刷工艺和出版业,想用一本全法国的畅销书为他的印刷厂做广告。也有证据表明,青年巴尔扎克认识亨利-克莱芒·桑松本人,并和他有过交流,他曾经作为枪手创作过《桑松回忆录》的一部分,为此不惜从自己的《人间喜剧》原稿中,其中包括从《1793年的一次弥撒》和《政治和军队生活场景》中剽窃了部分内容。也许巴尔扎克用这个王朝的“诅咒”杜撰了漂亮的神话。他是小说家,因而相应地对那些史实进行了添油加醋式的修饰润笔,而且还要满足剧情的需要。

本书中,丹曼莉的人物是个例外,她的名字并没有流传下来,而所有其他有名有姓的人物均在历史上有过记载,部分引用了刊登在报纸上或者由时代目击者以书信和日记记录下来的原始资料。

法国大革命是欧洲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大事件。它受到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的鼓舞,成为西方民主的开路先锋。启蒙和人权是其最伟大的成果。然而,从同时代的角度看,它不只是给法国人带来了公民的自由权,而且也带来了暂时性(1793—1794)的恐怖统治和大屠杀。直至大革命的第三阶段和最后阶段(1795—1799),当国内外敌人不再倒转时代的车轮,平静才得以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