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近代史揭开的,是一个空前矛盾的文化时代。时间性的(现代与传统)与空间性的(西方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诸种矛盾的汇集,多种文化形态的并存,更是过渡时期的特有景观。属于这景观的,还有地域文化差异(如东南沿海文化与内地文化)和为近现代历史进程急剧扩大着的城乡差别与对立。上面的描述过于条理化了。实际生活中,则昨天今天与明天在在交错,东方与西方处处重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所谓“纯粹形态”,亦看不出“绝对界限”。这才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所处的实际文化环境。李大钊曾表达对上述矛盾纷繁的历史生活的感受,说道:“中国人今日的生活全是矛盾生活,中国今日的现象全是矛盾现象。”“矛盾生活,就是新旧不调和的生活,就是一个新的,一个旧的,其间相去不知几千万里的东西,偏偏凑在一处,分立对抗的生活。”〔28〕
呈现在新文学中的时代矛盾,是经了当时的意识的整理和强调的,主要即为传统与现代,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形态清晰而严整。“五四”时期文学因其时的历史生活主题,更强调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五四”之后,民族矛盾的激化,复杂化了作者们的生活印象。外资入侵造就了蓝小山、丁约翰之类西崽式人物,以及祁瑞丰、冠招娣一流洋奴气味的胡同子弟。〔29〕这是一种含义严重得多的文化分裂。老舍不惜用了刻薄的态度,写留学回国数典忘祖的文人(《牺牲》、《东西》等)。这是他所意识到的文化分裂在他的世界图景中的呈现。在这样的世界图景中,对于市民文化的批判态度自然而然地温和化了。然而老舍毕竟以其敏锐,写出了文化形态日趋繁复的现代北京,写出了侵蚀着古老城市的异质文化,出现在胡同里的陌生人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