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城与人

二 礼仪文明

字体:16+-

老北京人多礼,在这一点上最无愧于“礼义之邦”的“首善之区”。通常在说到这“多礼”之后,不免要感叹世风日下。这并不总是遗老情怀。在新的文化建设中凭吊流逝中的文明,也应能表现现代人的豁达气度的吧。

礼仪文明是北京魅力的重要来源,并曾构成过北京人形象的重要侧面,是其外在形象亦是内在气质。老舍曾不无自豪地写到过,北京城中“连走卒小贩全另有风度”。他的作品中商人固不失斯文,近郊农民也因蒙教化而与别处气质不同。礼仪规矩并及于鸟类:“别小瞧这养鸟儿,自老年间就很讲究个章法呢!”(《红点颏儿》)北京到底是北京,即使骗子行骗也能骗得不胜风雅,彬彬有礼。《那五》中使主人公上当吃亏的,就是这种京产的骗子。鲁迅新编故事《采薇》里的强盗,不也十足京味?这里或者也有礼的妙用。

北京人的多礼,也缘于满族、旗人文化。“老人自幼长在北平,耳习目染的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四世同堂》)。汉民族有礼仪文化的悠久传统,北京市民却要向旗籍人学“规矩礼路”!传统社会因自身闭锁而更有同化力,如对上文中提到的老王掌柜,对进城谋生的祥子,对近郊农民。文化犹之陶轮,其塑造人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们说习染,说耳濡目染,用了更古老的说法,曰“渐”。由风(习尚)而造人,因人而成风,到了后来,不必借诸训练,文化环境即实施“教化”。这也是典型的高度发展了的乡土社会。

礼仪文化的功用在这里也如在别处,最终在于使人类彻底脱出荒野,纳入农业文明。作为治道、统治术,则在有效地“牧民”,使其失掉犄角和利齿,驯顺守分。“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荀子·礼论篇》)。乡土社会中成熟的臣民都极明于“分”。北京话有“应分”。守分,不逾分,不作非分之想、非分之求,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礼”于是进入了最日常的思想行为。忠实于自己的社会角色(本分),依循社会、公众认可的生活轨道,其结果是社会的稳态、常态。在人,“分”多半指其社会地位(社会伦理秩序中的位置)而非社会职业。“守分”并不包含现代职业要求,也不能无条件地转换成职业道德。这里的“分”多半是先天的、出诸社会的强制性安排,是社会结构中个人被派定了的地位、角色。所以才叫“应分”,须“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