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城与人

三 理性态度

字体:16+-

这标题会令人以为本书作者小题大作。但写在京味小说中的北京人,的确可以看作中国人的某种标本。

市民与农民,都是天生的现实主义者——自然是在这个概念含义的较低层次上。他们生活的世俗、物质性质,他们面对的生存问题的具体琐细,他们所处社会经久而厚积着的经验、常识,以及教养、知识水平的限制,都有助于造成关心基本生存注重实际的“现实主义”。祁家人津津有味地听农民常二爷说乡下生活,说农事,因为那是些“紧紧与生命相联,最实际,最迫切的问题”,也因为他们自己原本“实际”。他们干活吃饭,作艺吃饭,在这上头玩不出花活来。这几乎是小民的全部生活,其中有小民的真理。老北京人管衣食之资叫“嚼谷”(如说“奔嚼谷”)——有多么的亲切实在!

京味小说作者在多数场合,无宁说欣赏这种讲求实际的态度。他们从这里看出了对于知识分子空谈玄想的嘲讽。小民的人生叫他们感受到生命的朴素与坚实。这里或有被知识者遗忘(或曰丧失)了的一些基本的生命体验。

市民的后代是在那个最世俗的世界里开蒙的,不但那五、索七的后人,而且如《立体交叉桥》里的侯家儿女。这世界拥有那样丰富的经验与常识,积存了无穷世代的人生教训,在走出胡同社会之前,他们还迈不过这些去。索七的后人金玉宝拿自己与哥哥的境遇、遭际比较,而后选择自己(邓友梅《索七的后人》);侯家老二也在与哥哥、哥哥那一代人的比较中选择自己(《钟鼓楼》)。他们的认识可能是歪曲的,却循着市民人物通常的认识道路。这儿没有思辨哲学、形而上的位置,思想材料是直接生活;认识活动则在其每一环节都力求落到实处,实实在在的衣食住行。这固然有可能使他们切实,却也同时会使他们委琐。不管怎么说,他们在最初都是被用了最切近而可靠的经验塑造成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