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寻找城市
“寻找城市”听起来很像“骑驴找驴”,但我说这个丝毫不意含奚落。这是一个时期以来相当一些艺术家(不只是文学作者)极认真、郑重的意向与行动。他们又的确是在“骑驴找驴”:不是由乡村出发去寻找城市,像社会转型期的离土农民那样,而是在城市中寻找城市。
城市第一次对自己的城市性质萌生了怀疑。
经由那批青年艺术家表达出的狐疑不定的城市自我意识,也许更是城市现代化的确证。这通常属于那类历史契机——固有的、早已有之的一切失去了文化自信,开始重新思索其文化含义,估量其文化价值,寻找其在新的文化坐标上的位置;真正生气勃勃的文化重构于是乎开始。寻找城市的艺术家们首先听到了大变动的坼裂声。他们的寻找意义、价值、位置,以其焦灼不宁,给人以新的艺术形式、新的美学原则在母腹中躁动的消息。
文学艺术的寻找城市,生动地传达着一种文化期待,对于中国的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文化期待。他们所寻找的无宁说是现代人、城市的现代性格。乡土中国的人们听惯了关于城市罪恶的传说,习惯了关于城与乡道德善恶两极分布的议论,祖辈世代适应了乡村式、田园式的宁和单纯,他们从不曾像今天这样期待过城市。城市以陌生文化在青年人中的风靡,乡村则以农民向城市的涌入表达这种期待。文学艺术的期待与寻找另有它自己特殊的背景,即这个星球20世纪以来城市艺术的空前发展,和有关的美学理论构成的强大冲击波。并非什么“新潮”都出于行情。城市文学兴起的背后,是世界大都会所拥有的文化优势,和世界文化大环境中地区文学间的交叉影响:一切都很自然。
“寻找”的是尚未充分呈现、完整呈现的东西,这东西又决非海市蜃楼。寻找同时向着寻找者自身,以心理调适寻求与正在呈现中的文化的适应。寻求的急切与生活变动缓慢之间的反差,难免会令人感到“意识超前”〔1〕,有关城市的描述有时会脱节于城市实际。输入的文化、文学练敏了文学家与批评家的城市感觉,“城市感觉”却找不到恰合尺寸的对象;对于“现代城市文学”,一切条件都似已成熟,只是城市本身还迟迟不肯出现。这颇有点滑稽,也是一种转型期的喜剧性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