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城与人

五 城市象征与城市人

字体:16+-

恍若偶遇旧人,你在当代城市文学中,又看到了那些熟悉的城市象征,咖啡馆、舞厅(或许美容院是未见之于新文学的?),等等。个别城市场景在这种使用中特化了,显得过火、炫耀。

也像对于乡村,寻找城市的诗人们,依着文学惯性寻找最有力的城市象征。他们并不那么容易得手。他们找到的意象系列,倒是标出了一道城市认识回环往复的轨迹。从新文学的摩天大楼、霓虹灯、舞厅、酒吧,到新时期文学的舞厅、咖啡馆,又是一度轮回。刘心武的“立体交叉桥”是他当时所能找到的被认为大含深意的象征。无论摩天大楼还是立交桥,都不可能如“大地”之于乡村文学那样,其美感形态稳定且意蕴深厚。城市俨若由种种现成符号构成,文学也易于构造意义**的“城市”。过分的标记化,恰恰证明着匆忙的寻找者心态的非城市性。到得真的深入了城市,反而会感到难以“象征”的吧。也有人以更加心理—情绪性的意象表达其城市感受,如张承志一再描写的疯狂的演唱会。

“……Rock是疯狂、是滚木礌石、是炸弹盔甲、是歌手守住自己的武器。唱这种歌的歌手一面唱一面等,他只有等来了那气浪那热度才能唱好。这就需要一个信号,一个命。我总是拼出命来,用它唤来那个信号,然后再凭这一股神助完成演唱。唱完了,那信号也消失了,它带走了我的一分命”(《黄昏Rock》)。会有许多人陌生于这都市的疯狂,“那气浪那热度”,却不妨碍张承志本人拥有这样的都市。他也许不是在演唱会上而是在万籁俱寂中感受到都市生命的蠢动的。他自个儿由岑寂中聚集了全副力量,紧张地谛听着,“接着就是狂风大雨,接着就是奔马驰骤,接着就是滚木礌石的Rock恣情扫**的时刻。”

不必一味嘲笑城市诗人意识超前,任人们凭自己的经验、情绪去拥抱城市吧。我们的文学也如人,自我约束得太长久也太苦,何不容忍这片刻的松弛、放纵,任人们尽其所能地呈现其心理的、感觉的、情绪的城市呢!然而在放纵之后,他们仍然得回过头来向城市本身寻索,而且想到,没有写得像回事儿的“城市人”,就永远不会有他们各自的“城市”。他们的“城”应当系在“人”上,而不是系在他们自己没完没了的情绪扩张上。文体有文体自身的规定性。城市小说固然不妨追逐捕捉色、形、线,但为着捉住城市灵魂,还得出一身臭汗,花一番笨功夫,寻找城市人、城市性格。主人公不见得出场,但主人公终究是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