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们对西方主流学术的了解不足,我们不少人认知中的“西方史学”,实多误解。一个最大的误解便是以为西方史家长于理论分析,而中国史家则长于搜集史料。持这一看法的学者还不在少数,其实他们的误解还不止西方,根本包括中国在内。
今日西方中国史研究在资料建设的投入和学者利用资料的能力上,与中国学人相比,真可以说有天壤之别。例如美国学生做博士论文,通常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花一年以上(有时是两三年)的时间查阅和搜集资料;而我们的史学博士生可以用于查阅资料的经费通常不足千元,连在国内选一个地方看资料都只能限制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所以西方中国史研究绝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仅仅长于“理论”和分析,而是在资料占有上远胜过我们一般的学者。
我们千万不要只看到西方学者善于分析的长处,应注意别人写一篇论文或一本专著的时间通常比我们要长许多,使用的资料一般也更多。这里当然有所谓“硬件”方面的经费问题(如我们大学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就简直不能与西方大学相比),未必是学人之力所能及者。但经费的使用是可以有无数方向的,将主要的经费用于史料的搜集,正提示了其学术倾向之所在(在这方面我们许多人恐怕同样经不起检验,我们的“课题”经费中有多大部分是真正用于史料搜集固然人各不同,但在比例上一般不如欧美教授和学生,大约也是不争的事实)。
假如欧美学者在资料占有上常胜于我们的学者,而他们真又长于理论分析,则我们的史学还有多少竞争力呢?不过,据我的了解,这方面也有所误解。实际上,在所有的人文和社会学科之中,西方史学对“理论”的抵御既是长期的,也是最“顽固”的;前两年这一现象便曾引起美国史家的讨论,而且仍未出现史学应该更加“理论化”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