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

二、旧中有新:王先谦、叶德辉对国情的认知

字体:16+-

王先谦半属自强或洋务运动时代之人,从光绪初年起,他长期主张加强海军、对外通商而内兴工艺;始终强调强国在富,富靠工商,特别要中国学习引进西方的器物工艺,以建立自身的工艺与外国竞争,从而抵抗西方的“经济侵略”(他未用此词)。盖“中土工艺不兴,终无自立之日”。但他与所谓洋务派观念也有所区别,而认为发展工业是军事的基础,反对“言制造以火器为先,而工政与军政不辨”的观念。[12]

当时包括张之洞在内的维新派的基本思路是:甲午一战表明仅仅学习西洋的工艺已不足以救国,亦即以注重“制造”为标志的自强运动已被证明为“失败”,则注重学习工艺的取向不是中国正确的选择。所以张明确提出西学中“西艺非要,西政为要”。[13]但王先谦则认为不是学习工艺的取向有问题,而是根本没有把西方的工艺学到手。换言之,注重“制造”的取向并不错,错在贯彻得不够深入彻底。甲午战败也并不证明以前建设海军的错误,只表明海军建设得不够。特别是战后几年竟不再加强海防,正在于没有弄清列强并非仅仅“志在通商”,其实别有他图这一要害。[14]

王先谦素主变法,他到民国时仍指出:晚清“外患纷乘,群思变法,可谓有大顺之机矣”;可惜清廷“任非其人”,方法也不对,终致覆亡。盖“政不一端,安民而已。未有民本安而行一政以使其不安者”。如果“必吐弃一切政令,事事效法西人,以为如是则自强;恐强之效不章,而安之象已失”。实际上,中国之所以“纷纭廿年,一无所得,即师法泰西成效章著之日本,懵不知亦趋亦步”;即在于自己号称“事事考求西法,兼能自出新意”。随意变革西法以见自出之“新意”,结果是连西法也学不到手,反生破坏的效果,这才是最可怕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