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

一、国中的“异乡”

字体:16+-

1930年,王宜昌在《国立成都大学旅沪同学会会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宣称:“有一个‘异乡’在现在底中国秘密地存在着。这个‘异乡’,就是僻处西南底四川。”王宜昌在三十年代中期因参与中国社会史论战而得名,彼时却还只是一个旅沪的青年学生。他自己是四川人,却为何会把四川称作“异乡”?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从王氏的描述中可以知道,他是站在“外省”立场上做出这个结论的:“外省人士,不有认为四川是文化落后,野蛮混乱的么?外省人士,不有认为四川是崎岖阻险,神秘难知的么?”王宜昌宣布,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人们的“误解”与四川的“难知”,“使人们都明白四川是怎样的不异的‘异乡’,使人们明白四川底现状与历史发展,使人们明白四川和外省要如何共同发展她们底将来。”[4]

事实上,本书前边已经引用过二十世纪初署名“山河子弟”的四川留日学生所写《说鹃声》,其中号称四川隐然“负有一独立国的资格”(参看第二章)。他的意思当然不是真要提倡四川独立建国,恰恰相反,他这样说主要还是为了激发川人的救国热情,换言之,也可以说是想“使人们明白四川和外省要如何共同发展她们底将来”。不过,在这里引起兴趣的是,与国内其他地方比起来,四川到底是“异”还是“不异”,这两人的看法显然不同。在山河子弟的表述中,四川不但与众不同,而且“异”得厉害;王宜昌的言说重点则更多地落在四川与国内其他地区相同的一面——事实上,他的目标正是希望借此消除外省人对四川的“异乡”认知。

在近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四川究竟是不是一个“异乡”,不是本章所要讨论的重点。如我们所见,山河子弟和王宜昌在不同时期,出于不同目的和论证策略,对此一问题做出了相反的回答。中国地广民众,若把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拿来做比较,答案自然是它们有同有异。但是,“有异”并不一定意味着即是一处“异乡”。而王宜昌的观察,却的确可以从其时外省人对四川的印象中获得不少支持。简要而言,所谓“国中的异乡”,意味着两个方面:首先,四川与外部多有隔绝,因此,基本上处在外省舆论关注的范围之外;其次,全国主流舆论界对四川的有限认知也以负面消息为主。对于那些足不出夔门的人们来说,这种忽视乃至批评当然不成为一个问题,但它在外省人中造成的诸多不良印象,却常令那些旅外川人陷入尴尬甚至难堪境地。为此,他们不得不更多地关注四川在国人心中的形象问题。本章想要讨论的就是,四川是怎样成为一处国中“异乡”的,旅外川人面对这一认知,又如何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