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课程到科系
由于资料遗存有限,目前尚难以较为详尽地讨论历史学在川大早期阶段的发展情况。惟可以肯定的是,作为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历史学首先是作为一门课程出现的。[3]1902年开设的四川高等学堂即要求优级师范科的学生入校先学习包括外国历史在内的公共科。1908年,该校正式开办正科,其中的“一部”即文科部开设了中国历史、外国历史两课,中国历史讲授明清史,外国历史由日本教习担任,讲授罗马史和上古史。1905年成立的四川通省师范学堂中,也开有中、外历史课程。[4]
在1910年创办的四川存古学堂中,“史学”是与“经学”、“词章”并列的三科之一(1918年改名为“历史科”)。当时担任史学正教员的是杨赞襄。从遗留下来的少量资料看,从1910年到1911年底,该科学生除了主修史学外,尚须修习词章、理学、地理、算学、篆隶、书画、品行等课程。[5]存古学堂史学科的设立是历史学在川大成为一门正式学科的开端。不过,这种三科体系并非四川存古学堂所特有,而是全国各存古学堂的惯例。就名目看来,史学主要是作为“国学”的一部分而成立的;但其具体内容如何,是否已具有近代形态,由于材料缺乏,目前尚难判断。
辛亥革命后,四川高等学堂停办,通省师范学堂几经波折,改名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属于教育部划定的六大国立高师之一。按照教育部规定,1916年7月,成都高师增设史地部,但实际上并未开办。不过,国文部、英文部都开设了历史课程。以1918年为例,国文部所开为中国史(教员为祝同曾)、东亚史(教员为刘冕,并讲授心理学),英文部所开为西洋史(教员为卢观泰,并教授英语)。1923年春,中国史教员仍为祝同曾(1884—1941,字屺怀),外国史地教员为肖汉勋、彭昌南,肖氏并教授人类学课程。[6]这年春天,国文部改名为文史部,从科系设置上确定了历史学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