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在清代四川,湖广会馆多称禹王宫,主祀大禹;广东会馆称南华宫,主祀六祖慧能(638—713);陕西会馆多称武圣宫,主祀关羽(?—220);福建会馆通称天后宫或天上宫,主祀天后(妈祖);江西会馆或称许真君庙,主祀许逊(许真君,239—374),或称萧公祠,主祀萧公等。[15]一般认为,移民会馆“各从其籍而祀之”,所祀均为“桑梓大神”。故有人径称会馆为某籍移民之“福神祠”或“家庙”,有的则将其与宗庙一同列入“私祀”之列。[16]民国《南充县志》并在会馆与佛、道二教庙宇之间做出明确区分:“清初各省客户移来填蜀者,暨本省遗民,互以乡谊连合建庙,祀其故地名神,以资会合者,称为会馆”。至于“其不分畛域,万姓集资建庙,杂供诸神,为释道两教分驰之。”[17]这些记录在时空两方面均为近距离的观察,极具参考价值,从中可见,它们都是把会馆祀神看作移民畛域象征的。
今日已很难找到足够详尽的资料讨论四川大量会馆在清代出现时的情况了,但其活跃程度的变化则可从方志的记载中略知一二。嘉庆《井研县志》在列出了当地的江西、陕西、广东、湖广、福建五省会馆后说:“右五省会馆旧志无一焉。意其时商贩来集,未若今日之盛;抑亦略有数椽,不足以壮观瞻,而姑从其略欤?今备载之,以著商贾辐辏,亦升平富庶之征也”。[18]从文中看,井研五省会馆似均为商人所创,与一般移民会馆不尽相同。不过,其对会馆发展情况的描述,也适合于一般的移民会馆。方志开始大量著录会馆,多数始于嘉庆时期。恐怕正如《井研县志》推测的,此前移民人数较少,资金不裕,且大抵仍在奋斗阶段,会馆在社会生活中也还没有起到核心性的作用。到了嘉庆时期,移民入川已历百年之久,生活安定,社会呈现“升平富庶”之相,会馆的规模和活动都较前更为盛大,且形成相互竞争局面,乃成为一地不可忽视的社会景观,而进入地方志编纂者的视野。不过,此时仍远未到会馆鼎盛之时。在什邡,会馆是道咸时期才快速发展的:“清康、雍、乾、嘉时代,各省人来什者,先后建设会馆,增修寺观,创立神会。……迄道、咸、同、光时庙产益富,神会愈多,至光绪中为极盛。”[19]而在会馆已明显呈现衰落态势的民国时候,仅大足一地就有移民会馆百余所之多,则其高峰时期的兴旺局面,可想而知。[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