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和佛法与科学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曾经就原始佛教与科学思想的关系进行研究之后指出,佛教是敌视科学思考的,这大大限制了佛教在历史上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他说:
佛教最初即拒绝回答它认为无需答复的问题,它从未失去这一特性,因为它们涉及的是不可知事物的问题。据说这些未能解决的问题的清单,像一种信条一样,贯穿着全部佛教的历史。这些问题是:(1)宇宙是否永恒,(2)宇宙是否有限,(3)生命原则(jīva,“寿”或“有命”)是否即有形的身体,(4)如来(tathāgata;佛)死后是否还存在。这大概是使得佛教敌视科学思考的另一个特征。[1]
不仅如此,李约瑟还说道:
既然发达的中国科学中的各种因素能够追溯到印度来源的少得出奇,因此,佛教在中国科学的形成中看来并没有起重要作用,尽管某些科学确实是由僧人们从印度带来中国的。这也许是因为佛教团体以及他们在中国的俗家支持者,一般都倾向于构成一种颇为封闭的体系,一点也不像道家和儒家那样同当地的社会和知识生活的三教九流混合在一起。[2]
李约瑟的上述说法,似乎已经给佛教是否能够积极地面对现代科学的挑战设定了一个危机的结局。但是,事情也似乎并不像李约瑟所研究的那样是恒定不变的,正如佛教强调一切都是无常一样,佛教本身从产生到流传至今已经两千多年了,还一直保持着存在的合法性,就很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这完全可以从近代中国佛教界如何处理科学与佛教之间的关系中找到端绪。
19世纪末叶的中国知识界流行“西学中源”说,[3]宋恕、文廷式和孙宝瑄等改良人物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除了以中国传统儒、道、墨和阴阳等诸家学说比附、会通西学外,也从佛学中寻找与西方近代科学可比附的内容。文廷式针对近代电学日新月异,感叹“电者神也,至于神而其用不穷,不与万物为存亡,而万物无不恃之以为存亡者也。然吾得而断之曰:电学之极,与佛学通而已矣”。[4]这是指电学的神通与佛学的神通相类,佛学本身是超过电学的。所以他又说:“神仙之学,电学也。佛菩萨之学,以脱之学也。故神仙畏雷劫,而佛学不畏雷劫。”[5]当时,科学界以为以太是电传播的媒质,看不见,摸不着,却客观存在着。文廷式虽然以佛学比附以太之学非常牵强,但可以看出他努力使佛学接通近代科学的一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