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觉世之道:王阳明良知学的形成

第三章 圣贤骨血:良知

字体:16+-

本章主旨在重建阳明军功建立与其思想转折间的关联,来说明其“良知说”的形成经过。阳明曾说过“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1],可见是其“圣人之学”的关键。但是阳明为什么要改变他之前所认定的“圣人之学”内容,转而以“良知”说为主呢?要明了这个思想转变的过程,则必须从其军功建立的过程中,来寻绎线索。而要清楚说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取决于对阳明军功建立过程的了解,尤其是在带兵过程中的体悟;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在建立军功后,阳明在现实环境中的遭遇对其思想的冲击和改变。

阳明在正德时期的军功主要有二:一是平南赣群盗,二是平宸濠之乱。两次军功的建立,对于阳明的思想发展而言,意义是大不相同的。首先,从两次战事的比较,可以大致了解阳明所面对的情况。以表列方式来说明:

从此简表中,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两次战事对阳明而言,最大的差异点在于一个是有计划与步骤的战争,另一个则是反应时间相当短的战争。也因为这个不同,使得阳明在处理相关军务以及判断攻守时机等方面,面临很大的挑战。而这些挑战,不仅对阳明的生理方面造成莫大的负担[2],更重要的是心理的负担,主要是在行赏罚之时,可能要杀人的。当然,两次战事后的叙功过程及结果之南辕北辙,对阳明而言也是一大问题,主要的原因是后者牵涉权力的斗争。就因为战事前后接踵而来的种种问题,都考验着阳明是否真如其“一心运时务”思想理论所强调的,能够靠着“一心”,通过“格物”的工夫,来因应人事酬变。

从事后的历史事实来看,显然之前阳明还未能真正彻底地实践其思想理论,因为他将“圣人之学”工夫论的重心,从过去强调“格心中之物”,去“其心之不正”的“诚意”之说,转变为强调以每个人自有天赋之“良知”为判断是非的准则,依循此准则,来因应人事的变化。也就是说,其工夫论内容,从强调“诚意”转而为“致良知”。究竟阳明在此军旅生涯中,遭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促使他转而以“良知说”为工夫论的重心呢?此外,除了思想方面的转变,在人生态度方面,阳明也从一开始怀抱经世的态度转而寄情于学术教育,例如讲会的成立就在此时开始,后来回到家乡之后,更致力于书院讲会的活动。究竟阳明在立下大功之后,不但没有在政治路上更上一层楼,反而归乡心切,其个中原因又何在?而阳明这个人生态度的转变,究竟有无背离他自龙场后所秉持的“一心运时务”思想理论呢?如果已经背离的话,难道说阳明认为“时务”已经得到解决了吗?抑或是阳明认为仅靠着“一心”,仍然无法运时务呢?这个思想理论的背离与否,关乎该如何理解阳明归越以后的经历,当然也牵涉往后其提出“四句教”“拔本塞源论”以及“大学问”的问题。所以,如果无法准确地说明阳明在南赣时期事功建立对其思想的影响,亦不能对其归越之后的作为有一清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