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宸濠叛乱事件不同于明代过往的藩王起兵,原因在于宸濠经营地方及朝廷甚久,已经隐然形成一个以宸濠为中心的政治势力集团。而当阳明迅速平乱之后,紧接而来的问题,就是对此集团的“政治清洗”,也使得阳明此时具有左右朝局的地位,成为权力斗争中,各方拉拢的焦点。但历史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发展,原因必须从阳明当时所面临的处境以及其所做的政治判断,才能理解往后平宸濠的后果——“忠泰之变”——的由来。当然,处于“忠泰之变”的险峻情势下,引发阳明深化其“圣人之学”的契机,因为阳明在经过此变故之后,其“良知”说才获得确立,诚如《年谱》所云:“经变后,始有良知之说。”[33]而“良知说”的精义,在于确立衡量万事万物的标准乃是一个人自身的“良知”,因此任何动作举措,必须时时遵循此“良知”而为,而这即是“圣人之学”。但是阳明在成就不世之功绩之后,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困境,致使他以“良知”为把柄,度过此困厄时期呢?而此“良知”说的内容与上述新说法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这些问题都扣紧着“忠泰之变”,唯有清楚理解此变之由来经过,才能了解其中之关键。
(一)政治斗争的焦点:交通宸濠的关键证据
宸濠将叛,对当时庙堂诸公而言(不论是暗中支持或是公开反对宸濠的),都是一项半公开的秘密,而之所以没能立即对宸濠做出处置,主要原因是朝廷内有相当多的大臣与其勾结。当宸濠真正起兵之时,从不论是地方官员或是朝中大臣的暧昧态度来看,即可证明此勾结事非假,如郑晓(字窒甫,号淡泉,1499—1566)回忆说:
若宁藩反时,余时年二十一,应试在杭,见诸路羽书,皆不敢指名宸濠反。或曰江西省城有变,或曰江西省城十分紧急,或曰江西巡抚被害重情,或曰南昌忽聚军马船只,传言有变。惟阳明传报,明言江西宁王谋反,钦奉密旨,会兵征讨。[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