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觉世之道:王阳明良知学的形成

二、丁卯之祸

字体:16+-

阳明于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九月回京任官后不久,孝宗驾崩,武宗继位,对于他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丁卯(1507)之祸”,其祸端也在此时逐渐浮现。“丁卯之祸”的发生,是长期政治势力相互角力的结果,角力的双方是外朝士大夫官员和内廷的宦官。由于自武宗即位以来,外朝官员们就曾针对武宗本身及内廷宦官等种种不法行为,进行一连串上疏劝谏的动作。在正德元年(丙寅1506),由于内廷宦官要求盐引的问题,使得外朝官员们筹划一项“诛八虎”[40]计划,企图清除武宗旁边的宦官。但这个计划,却因为机密外泄,导致失败,造成参与此计划的人陆续被惩戒。阳明因为要营救被惩戒的官员,也与其他官员陆续上疏申救,也招致下狱的结果。隔年(丁卯),在此事件中,不管是直接参与者或是往后声援营救者等五十三人,在皇帝的敕谕中,被昭示为“奸党”。此一“诛八虎”事件,不论是对当时或是往后朝廷的官员来说,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政治伦理方面。因为相较于弘治朝,正德朝的政治伦理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士大夫官员们处事毫无是非标准,道德观念淡薄,国家社会的道德秩序呈现崩解的现象。

(一)“诛八虎”事件

讨论“诛八虎”事件必须从远近因素来谈。此事发生的远因是长期以来内廷宦官与外朝内阁间互相争夺权力[41],从成祖因宦官之助而顺利夺得帝位,到王振用事,导致土木堡之变以及宪宗朝汪直的滥权等。但相对过往而言,弘治一朝,宦官的力量受到压抑,但仍有与外朝官员对抗的实力。近因则是在武宗继位之后,宦官的势力借由曾是皇帝藩邸的旧属,其权力逐渐扩大。内外两方角力的结果,终于在“盐引”的问题上,爆发政治冲突。在此政治冲突爆发之前,内阁三位大学士刘健(字希贤,号晦庵,1433—1526)、谢迁、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1447—1516)三人皆曾陆续联名上疏劝谏武宗早朝视学,也要求裁抑内廷种种作为及花费等,不一而足。不仅如此,三人也曾通过上疏乞休致仕的做法,希冀武宗能够依照其所请而为,但武宗依然故我,甚至变本加厉。同一时间,科道官员也接连上疏要求诛除内廷宦官,但都得不到武宗的正面回应。终于在正德元年(1506),由于宦官们对于盐引的争取[42],引起掌管盐政的户部尚书韩文(字贯道,号质庵,1441—1526)之反对[43],联合京师九卿官员伏阙廷诤,要求武宗不要依其所请,给予盐引,但遭到武宗的驳回。韩文遂与另外两位尚书计划下一波的上疏,由户部主事李梦阳起草疏文(正德元年九月)[44],要求诛除武宗身边的宦官刘瑾等八人,但是,此计划很快就归于失败。事实上,这铲除八虎的计划之所以失败,主要的原因是外朝官员中有人将行动计划泄密给刘瑾等人,这可从杨守随(字维贞,号贞庵,1435—1519)上疏的内容[45]中隐约看出,而黄景昉则明白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