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国北京的公共卫生

第一节 北京城区的卫生状况

字体:16+-

近代北京城市中,尘土、臭味、垃圾、秽水、粪溺等各种秽物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触目可见,不清洁是当时的人们对北京城区卫生状况的直接体会。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面靠山,南面为平原,干燥的气候加之一年四季变换的风向,使得风沙成为北京的一大特色。对北京进行了深入调查的美国社会学家甘博,对此有十分形象的描述:

干燥、北风,再加上松散轻飘的土质,给北京带来世界有名的尘暴。尘暴起时,大风裹挟着四周田野的浮土或街市的灰尘,旋转着扑向城市的东南角。尽管它的时间很短,但把一切都罩上了一层灰黑的尘埃,这时人走在街上最不舒服。有时持续三天的大尘暴不仅卷起北京黑灰色的尘土,而且还从北方和西北方挟来黄色的尘土。这时天空是黄色的,阳光消失在一片浊雾中,一层厚厚的黄尘覆盖了城市的一切。这时人走在街上已毫无乐趣可言,有时尘土弥漫的空气几乎让人出不了门。一层又一层尘土落在这座城市上,给它涂上一层灰蒙蒙的色彩,一时间,金碧辉煌的宫殿和庙宇也黯然失色,死气沉沉。[2]

图3.1 鼓楼

资料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ec9abf0101oj08.html,

日本摄影师小川一真拍摄于1901年。

风沙的产生有外地原因,这主要是客观地理环境造成的结果,但“除却偶然每年一二次黄沙蔽天的情形之外,我们日常所吸的土大半都是本地货”[3]。本地的风沙主要来自于北京的街道。北京的街道原本多为土路,并且坎坷不平,行驶的大车将道路两侧压出一条条的车辙,冬天满布灰尘,夏天则汪洋一片。1900年以后许多道路开始铺设碎石,但是两旁的大车道依然如故,即使大车道经过改造,没多久大车的窄轮也会把铺设的任何一种材料碾成碎块。[4]因此,“无风三尺土,有雨半街泥”[5],这是当时人们对北京马路的总体印象。曾有人不无讽刺地指出北京的马路“合乎卫生”,坐着洋车,上下左右摇摆,能够便利消化。[6]这样的道路,连大群的猪在街上走过,也能弄得灰尘蔽天。[7]汽车这种现代交通工具行驶在道路上,更助长了尘沙的威风,时人讽刺道:“‘汽车过处,尘沙四起’,这是北京城的第一佳景。街上若不过汽车,也显不出尘沙的势力,地上要没有沙尘,也显不出汽车威风,二者可算‘相得益彰’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