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一次次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身体上存在着直观可见的差距,被认为是中国一次次落败的重要原因。身体强弱成为国家强弱的形象比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犹身也。合无量数之细胞而成身,未有细胞孱弱,而身能够独健者;积百兆生灵而成国,未有病夫遍地,而国能独强者。”[2]因此,在近代北京,拥有健康身体成为合格的国民和市民的重要标志,卫生状况是衡量民众身体形态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何为不卫生的身体?卫生知识首先选择了传统的身体作为批判对象。随着近代卫生知识的传播,西方的身体审美标准日益为国人所接受,近代民众的身体观念和形态逐渐与其传统形象决裂。以致“东亚病夫”这种侮辱中国人的西方话语,在国人“怒其不幸,哀其不争”的心态下被内化为自省的论述:“考我国立国亚东,数千年来,以‘文质彬彬’为高尚文雅,加之嗜好不良、卫生不讲,以致面黄肌瘦、精神萎靡,外人讥为‘东亚病夫’,良非虐谑,以国人体力衰弱、精神萎靡,近之为召受外侮之根源,远之则为弱种弱国之总因。”[3]身体弱以致国家弱的逻辑不断被强调:“吾们中国人向有东亚病夫的诟病,就是因为身体柔弱的缘故!因为身体柔弱,所以缺少奋斗的精神;惟其没有奋斗的精神,所以中国便成了一个弱国。如欲转弱为强,自非强身不可!”[4]
具体而言,东亚病夫有几方面的特征。首先在身体的姿态上,“泰西以姿式端雄,胸挺臂阔为美。中国以姿式文弱,肩削胸平为雅;所以中国人渐渐的演成了病夫的样子”[5]。在近代仍然不乏这样的身体,尤以读书人最为典型,有人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进行了如下刻画:
一说到中国的“读书人”便可不假思索地在脑子里活画出一个模型来:惨白的脸色,萎黄的肌肤,窄狭的肩胛骨,平的胸,鞠的“躬”!一张黄皮裹了一副枯骨,瘦损了的筋肉,和逃走了的血气,多么可怕!多么可丑!不会直立,不会端坐,更不会像模像样地走路!这样的一种“人格”,我不是自己丢脸,实在不能不说是太“蹩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