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文明与野蛮,就是清洁和污秽的区别。”[1]卫生代表着清洁、文明、进步,且与国家和民族紧密联系,成为区分文明与野蛮的标准,化身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实际生活中,卫生的隐喻还跳脱出知识分子的“纸上谈兵”,成为判别事物优劣的重要准绳,直接指导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正如时人所见,卫生在近代北京城里成为一种新名义:“不整洁的学校校风必恶,不整洁的工厂出品必劣,不整洁的城市人人怕住,不整洁的舟车人人怕乘,不整洁的旅馆饭店浴堂店铺戏园人人裹足。”[2]由此“卫生”作为一种正面的符号与象征,在北京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被应用,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