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国北京研究精粹

故都新貌

字体:16+-

——迁都后到抗战前的北平城市消费(1928—1937)[1]

许慧琦

一、消费新感受:新主力及其表现

国都北京阶段的社会阶层,可笼统地分为统治者与服务统治者两个层次;后者谋生之计,多在维持前者的各类消费需求,如当车夫、杠夫、轿夫、伙夫、跑堂、仆人等。[2]在消费形态与能力上,相应地存在官场文化与平民文化两极落差,消费主力由政商权贵独占。[3]国府迁都之举,对不同身份与消费层级的北京居民,造成程度不一的冲击。底层劳动民众诚然因迁都造成的经济不振,而收入减少,却也由于故都北平时期的物价下跌与生活水准低落,低收入与低物价两相抵消之下,其生活的艰困程度较之国都时期,无太大差别。[4]相对地,对社会上层的政商之流而言,迁都象征荣华富贵的消逝,原先由他们带动京城繁华而竞尚奢丽的消费风格,随其迁离而盛况不再。少数留居该市的前清贵族、退休官员、下野军阀政客等遗老阔人,即使仍具消费实力,却因缺乏可表演的政治舞台,多过着比以往低调的“赋闲”生活。[5]

随着市民人口结构、商业经济规模、城市消费环境与社会文化气氛的改变,故都北平社会的消费主力,除了少数依附政权的旧脸孔以外,逐渐浮现一些与该市的新定位及发展取向有密切关系的新群体。须强调的是,这些群体并非迁都后才出现,却因北平社会的演变,而跃为支持城市消费,刺激新式休闲娱乐的新主力,此即文教界的文人学者与青年学子两大世代。与此同时,人数虽少、却有可观消费贡献的外侨,也以不容忽视的消费实力,及较具特色的消费需求,参与故都北平的城市生活,并开创城市消费新享受。本文将探讨经历转变的故都城市环境及社会氛围,与消费主力递嬗之间的互动关联,并说明这三类中产群体,如何在其旧中有新、特色各具的日常与休闲消费行为中,交相呈现北平的文化古味与摩登新意,开创自身的生活新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