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国北京研究精粹

一、北京皇城城墙的沿革、范围和长度

字体:16+-

明清北京皇墙是在元大都萧墙旧址上修成,在南、北、东三面较旧址稍有拓展。朱偰考证云:“明成祖永乐十五年改建皇城于元故宫东,去旧宫一里可许,悉如金陵之制而宏敞过之。宣宗宣德七年展紫禁城东面……始奠今日之基,此二城之起源也。”[8]

图1 清代北京四重城示意图

资料来源:所据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90页,北京,文津出版社,2013)“清北京城(二)·乾隆十五年”绘制。

明初南京宫殿与元大都不同,乃是以“宫城”为“皇城”,宫城之外没有外禁垣。洪武十年(1377)改造南京宫殿,将洪武六年修筑的“内城”改为外禁垣,并将宫城与外禁垣一起统称“皇城”。这一称呼上的习惯一直延续到永乐北京城的营建。弘治《大明会典》时,才正式将北京“宫城”与“皇城”的称呼区分开,并被后来《明史·地理志》等继承,即宫城称“紫禁城”,外禁垣称为“皇城”。[9]皇城西南因有元代大慈恩寺(一说为金代“大庆寿寺”,又名“双塔寺”,建于1186年)[10],永乐十五年建皇城时将其完整保留下来,“东为灰厂,中有夹道,故皇城西南一角独缺”。[11]朱棣去世后不久,皇墙被局部增筑了两次:1.宣德元年(1426),汉王朱高煦谋反失败,御驾亲征的宣宗将其押解回京拘于西苑,后拓展皇墙西垣,在西安门内营造“逍遥城”,将高煦父子囚禁于内;2.宣德七年(1432),“上以东安门外缘河居人,逼近皇墙,喧嚣之声彻于大内,命行在工部改筑皇墙于河东”[12],即上文所引朱偰言“宣宗宣德七年展紫禁城东面”,东移的皇墙将玉河一段隔于皇城之内,于新东垣重建东安门,玉河西旧门址上建东安里门。[13]经过皇墙向南、北、东三面扩展后,紫禁城作为皇城的中心更为突出。清初“定都京师,官邑维旧”,基本上沿用了明代北京城的建筑,只是将位于千步廊南端的“大明门”改称“大清门”,“承天门”改称“天安门”,“北安门”改称“地安门”。[14]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五年(1754—1760)重建长安左、右门,增筑两门外围墙,并在两端增设“东、西三座门”,前者位置大约在南池子南口到北御河桥中间、皇史宬东园墙处,后者位置大约在南长街南口,即中南海东园墙与皇城南墙相接的地方。[15]